空海(惟传)法师:打坐及禅修的意义是什么

2025-05-31 15:48 519 浏览

我们太习以为常的观念知见,让我们总是在那个层次里面,不断的上上下下循环,这就是佛教所讲的「轮回」。「轮回」就像轮子这样上下、上下…,但是不管它上上下下,总是在那个层次。比如说,如果修行是从第一层到一百层楼,一般众生的思惟是在第十层到卅层楼之间,一般习以为常就是在第十层到卅层之间上上下下。至于在卅层之上的那些思惟、那些智慧,一般人很难开启。


所谓的「开智慧」,就是让我们从习以为常的第十层到卅层的空间,再升华上来、再跳脱上来,让你从第卅层再提升到五十层楼来。以大家比较容易了解的比喻,如果你能够提升到五十层楼的这一种境界,这个就是见法、开悟,也就是「四双八辈」里面所讲的证到初果,但不是这样就满足了,不能得少为足啊!你必须还要不断的自我挑战。


记得一个原则!修行路上最需要突破的,是我们自己的观念,我们最需要的就是自我挑战,因为大家本来就是佛,你们本来就是解脱自在,大家本来就是在净土里面,本来就是在极乐世界里面,大家本来就是佛!为什么今天你会有很多的苦?很多的忧悲苦恼?为什么今天你会有那些贪、瞋?为什么今天我们会有心量狭窄,容易跟人家起冲突?为什么我们今天容易形成不容易接受不同的看法、思想、见解?为什么我们会排斥异己?为什么对待不同宗派,我们就打压别人或是瞧不起别人?为什么对于不同的宗教,我们就认为是「外道」?…


这些往往跟我们知见的认定、认知都有关系。所以,禅宗就是要我们恢复「自性」,恢复「本来的面目」,也就是「佛性」。从本来清净的佛性,把我们的「本心」、「本性」、「自性」,要找到、要发挥出来,也就是回复到我们原本清清净净、没有污染的本来面目,这样的心就是「佛心」,这样的本性就是佛的本性、特性,简称「佛性」。



本来我们的良心、我们的本性,是没又贪瞋痴、没有我慢、没有无明。今天为什么很多人会活在忧悲苦恼、怕死的世界里面,这就是因为众生被「无明盖」所遮障。「无明」就我们的清净本心,就象是被乌云、被盖子盖住了,让我们的心没办法真正的清净、没办法明心,导致我们对真理实相的认知,就有很多的错误,很多都是模糊不清楚。


今天我们要成佛、要解脱、要找到净土,都不是向心外去找,「唯心净土」净土就在我们心中。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把我们这个污垢的心,把它净化了,净土就现前了;如果我们能够让我们充满污垢、充满贪瞋痴、我慢的这个心,也就是颠倒梦想的心,让它净化了、让它清净了,我们自然就远离颠倒梦想,这样对实相就不会有错误的判断。


所以,要成佛,记得!不是练功夫;要解脱不是靠十八般武艺、不是靠神通广大;要解脱,最重要的核心就是「明心」,你的心清净了,非常的清、明,你就能够认清万物实相;你能够看到真理实相,这就是见法。你能够见法,这就是「见性」。当你真的能够「明心见性」,那就很自然的远离颠倒梦想,因为你不会再跟宇宙的运转法则背道而驰,不会了!


一般人会有很多的忧悲苦恼,就是因为我们的观念知见--我们所要的或是所不要的,刚好跟「三法印」,也就是与宇宙的运转法则背道而驰。我讲说「背道而驰」,也许又有很多人不如此认为,觉得「我没有啊!我没有背道而驰啊!我是在伸张正义啊!我这是在主持公道啊!我在主持正法、真理啊!…」如果你行的是真正的「正道」,你所行的是真正的「正法」,则你本身不会有苦,你本身不会有不安,你本身不会有忧悲恼苦。


如果我们内心还有苦、还有不安,真的要重新来过,让自己大死一番。空海今天来这里跟大家结缘,我对大家无所求,我不会抓任何人、也不会抓弟子,因此请大家尽管放心,你们不会有任何损失的,不用怕!大胆的跳下去!好好的修行,大死一番!你不会吃亏的。修行要认真,不要马虎!如果你马虎了,吃亏的是自己。


修行要真诚真心,你是为解脱而来,不是为看空海而来。不要忘了!大家是要为法而来,你在禅修的这几天,要认真的一步一脚印的修行。我们每天会有每天的进度,上午、下午也都会有进度,大家要认真的去听闻,听闻了之后就要去修。早期佛陀在带大家修行,一定都是「解行合一」。


佛陀一代讲经说法45年,不是一直讲,也不是光是一直修,不是这样!都是有开示、有讲法义,「法义」就是宇宙的真理实相,对我们的身心、内外的实相,让众生有初步的了解。但是这只是见闻、只是知见,要把你的「知见」,变成为你的「证量」,变成为你自己的东西,一定要透过实修。我们这个礼拜七天,就是让大家好好把听闻来的闻思基础,在这个礼拜让大家好好去消化、好好去咀嚼,好好去体悟、去体证。


在此,跟大家讲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知见与原则。一提到禅修、一提到打坐,很多人就认为说「我一定要在那里打坐几个小时,动也不能动,这才叫做禅定…」不错!这也是禅定的一种,但是我要跟大家分享的就是:真正原始佛法,在二千五百年前,佛陀带领大家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观念,所谓「禅、禅那」,「禅」是梵语的音译,是声音的音译,原来是「禅那」,这是音译。翻译到中国来,就变成是一的「禅」或「禅定」。


因此,很多人认为说「『修禅』就是一直在那里打坐,在禅堂里面一直坐,这才叫做修禅…」不是光这样啊!真正的「禅修」,是「四念处」的开展;真正的「禅修」、真正的修行,是不分禅堂内、禅堂外,廿四小时都在修行。真正「四念处」的开展,是走路也是在修行,吃饭也是在修行,洗衣服、洗澡…都是在修行,都是活在每一个当下。


当你在禅堂内打坐、静坐,透过观呼吸、出入息,这是一个「方便法」,是让我们的心猿意马能够逐渐的宁静下来、沉淀下来。观出入息的初步,是让大家能够逐渐的让心定下来、静下来,但是这只是初步,目的不是在修「深定」。如果没有来到「止观双运」,你所修的是「世间定」。不管你的定力多深,进入「四禅八定」,或是定力再深入到「灭尽定」,一样!你很难很难开启智慧。


如果你没有正确的观念知见,你的「修定」会变成容易是「世间法」的定、四禅八定。这一种定,你的心很难柔软,而且有时候会越修、身心越僵化,这就是「世间定」的修行。因为没有「止观双运」,因此很难开启智慧。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,没有正确走在解脱道上,光是在那里一直打坐,很容易就只是在「定力」上面下工夫。



真正原始佛法,佛陀两千五百年前在带领大家的时候,都是真正的「禅那」,翻译成它的意思、意义,就是「静虑」,也就是「止观」。是在身心宁静、沉淀的情况之下,用一个很明觉、微细的心,来体悟、来见法,进一步就是来到正思惟。


所谓「正思惟」,还是属于比较粗的法义的思惟,平常大家在听课、听经闻法,之后就要去正思惟。在禅修的时候,是要来到「止观」。「止观」是比一般的「正思惟」又要更深入,「正思惟」还是属于知见上面的厘清,「止观」又不一样了。「止」就是让我们那些各种的念头、推理、推论,慢慢的宁静下来、沉淀下来。


各种法门、八万四千法门,就只是为了帮助大家宁静下来,定下来、静下来!这是初步。所以,八万四千法门,统统是属于「方便法」。如果你没有后面进一步的去如实观,就是停留在「方便法」上面。「世间法」、「出世间法」只有很微细的区隔。但是这个很微细的区隔,演变下去却是「差之毫厘、失之千里」,分水岭就完全不一样。


「世间法」、「出世间法」,都是在那一线之隔而已。所以,修行不能够盲修瞎练。大家有正确的闻思基础,非常重要!进一步在禅修的时候,要脚踏实地、一步一脚印的去做。所以,我们在这七天的禅修,前面两天会比较着重在「定」的培养--「身念住」的开发。大家充分把身心让它缓慢下来。在禅修的后半阶段,就要协助大家去「止观双运」。如果你有闻思基础,身心又能够柔软,一步一脚印的去练习、去做,在七天的禅修内,就很有可能可以见法。


不要把「明心见性」认为是很困难,不要把「明心见性」认为是很抽象,不会的。记得!这是很重要的原则,只要你有闻思基础,一步一脚印的去做,七天内你透过「四念处」的修法,「身念住」的开发,再来「受念住」的开发,这两个基础有了,再来第三个阶段就是「心念住」的开发。


「心念住」的开发就是「明心」。「明心」的阶段,你能够开发出来之后,就能够「见性」、就能够「见法」。看到我们清净的本心,你也能够看到如实观宇宙的真理实相。所以,不要小看自己,不要划地自限,不要小看我们今天相逢的因缘,这是很不容易的。


只要你能够归零、认真的去做,在这七天内,是很有可能可以脱胎换骨的,很有可能可以让你的生命升华,只要你愿意归零,愿意自我挑战,把不可能变为可能。而在这之间最重要的关键,就是希望大家把过去的观念知见、法门,统统放下!如果你真的愿意让自己成为无限的可能,就要把我们过去的观念知放下,把过去习以为常的修行方法,暂时放下!不是说那些法门不好,而是原始佛法的修行,那是有次第、有步骤,而且是非常的安稳又快速。


也许有的人认为说「我们要学的是禅宗的南禅,也就是属于顿悟法门,我们不需要次第啊!…」我可以告诉大家,这些空海都学过了,我都绕过了;跟大家分享的就是:你真的要去学顿悟的法门,真的要快速,你没有相当的实力,是不可能达到的;你没有脚踏实地的修行,你是不可能顿悟的。


「顿悟」一定是来自于小悟,「小悟」是你随时每天都愿意归零,让自己成为无限的可能。因为当你成为无限的可能的时候,你的观念知见才会每天都不断的在扭转、在净化、在成长。「顿悟」就好比说一栋一百层楼的高楼大厦要落成,「顿悟」就是整栋高楼大厦落成啊!问题是,你这栋高楼大厦要落成,需不需要打地基?你是需要打地基,马步要扎稳。你要盖这栋高楼大厦,不是盲目的盖,不是拿起榔头来,然后就敲敲打打,这样就可以起来啊!你要盖高楼大厦,一定要有建设蓝图。


而所谓的「建设蓝图」,就是各位的闻思基础。如果你没有闻思基础,就是像没有「建设蓝图」,然后你就认为说你要盖起高楼大厦,这样是非常危险!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,带领大家修行,为什么那么快容易成就?都是因为大家一边闻思、一边修行,把它「解行合一」。当你有了清楚的「建设蓝图」,然后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的盖起来,一层楼一层楼盖起来。


最初在盖的时候,看起来会是丑丑的,那栋大楼在动工的过程,看起来是很丑的,「危险的地方,请行人不要靠近」所以,这是一个过程。但是,你一定要经历过这样的过程,扎扎实实的下工夫之后,有一天你才能够来到举行「落成典礼」。


「落成典礼」就是大彻大悟,工夫不会白浪费。所以,告诉大家:「顿悟」最快速的就是一步一脚印来老实修行。修行,就是要回来修正我们的「身行」、「口行」、「意行」。大家对于「修行」都是耳熟能详、很清楚,但是对于真正「修行」的内容、要领,很多人就会很模糊。



今天跟大家讲一个很重要的重点,「修行」不是越修越行,「修行」就是在修正我们冲动的行为,「修行」就是在修正我们的无明冲动。我们的冲动有哪几种?就是「身行」、「口行」、「意行」。身体的冲动、讲话的冲动、意根(念头)的冲动,就是这三种。记得!我现在所讲的都是干净利落、直接切入「修行」的核心要领,这就是「正直舍方便,直趋无上道」。空海不讲那些「花拳绣腿」,讲「修行」就是要直接扣住修行的要领核心。


所以,真正的「修行」,就是修正我们的「身行」、「口行」、「意行」,以后我们会陆续跟大家介绍。在禅修的第一天,要着重在「身行」的开发,因为「身行」、「口行」、「意行」,是由粗慢慢转向微细,当大家对于「粗的」能够看到,然后对于「微细的」才能看到,因此要从「粗的」开始。


「粗的」就是「身行」要清楚的觉察,禅修的第一天,就是帮助大家开发「身行」,现在跟大家讲重点就是,你从现在开始,你的走路、每一个脚步,都要清楚明觉、轻柔明觉,把你的脚步、步伐放慢一些,每一个脚步都要清楚觉察,上下楼梯都要清楚觉察我们每一个脚步。再来,你的手的动作,不管是洗衣服、扫地、炒菜…,做其他工作都一样,要保持清楚觉察你现在动作的过程。


比如说你要喝水也是一样,当你的手伸出去的时候,清楚的知道你现在手有伸出去,我要端起茶杯、要喝水,这个过程都要清楚觉察。你不要以为说:「这个跟我开悟有什么关系?!…」这是绝对有关系!没有关系的,空海不用讲。为什么这些动作你要清楚觉察?这就是代表你逐渐的清醒明觉活在当下。


当你能够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,你就逐渐的醒过来、醒过来。佛陀是个觉悟者,佛陀就是觉醒者,「觉醒」--你要醒过来,才能够觉悟啊!所以,「四念处」的所有修行,初步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帮助大家醒过来、醒过来。


所谓「醒过来」,好像会很抽象啊!有人会认为「我现在的两个眼睛不就睁得大大的,难道我这样没有醒过来吗?…」真正的「醒」,不是这个醒啦!真正的「醒」,是你逐渐的保持觉知,觉知是在当下,大家要清清楚楚的去观察、觉察到你当下的动作,这是很重要的第一天的开始,好的开始会奠定你成功的基础。


分享:
上一篇 下一篇
暂无资料
相关内容
  • 解读《心经》-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
    观自在菩萨,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。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,凡夫未明心,起烦恼作业,受无边生死苦,所以文中云: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,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。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,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,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,还要认识众生,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,诸佛认识自己,也认识众生,故诸佛成佛度众生。华严经云:“
  • 观无量寿经大意10-佛法的中心
    第八观里有段经文:“诸佛如来是法界身,入一切众生心想中。是故汝等心想佛时,是心是三十二相,八十随形好。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,是故应当一心系念,谛观彼佛,多陀阿伽度,阿罗诃。三藐三佛陀。”这段话对那些以禅理标榜而藐视净土为迷信的人们,真可说是一记当头棒喝。盲目念佛而诬蔑禅宗为狂妄的人们,看了这些道理也该清醒清醒了。现在让
  • 观无量寿经大意09-观想西方极乐世界
    释迦牟尼接着对阿难及韦提希说:“你们注意用心听,我现在为未来一切烦恼众生讲说清净业。韦提希问得真好,阿难,你要把这道理记住,并照着去做,将来好为众生们宣扬这修行要门。我现在教韦提希及未来一切众生,看到西方极乐世界,因佛力的帮助,就好像照镜子一样清晰。看到那里种种极其美妙的乐事,心中自然充满欢喜,即时悟到无生法忍,而切断妄念。你目前只是个凡
  • 观无量寿经大意08-净业到底是什么
    “净业”到底是什么呢?释迦牟尼说:“要想往生,必须修行三福。首先要孝顺父母,尊敬师长,慈心不杀,行持十善业。”俗语说:“万恶淫为首,众善孝为先。”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,而释迦牟尼举示学佛净业的第一步恰好也是“孝、敬”,由于这个基础观念的相同,因此佛教进人中国,一拍即合地融入大汉文化,而后再放射出中国佛教的绚丽光彩。至于后世理学家攻击佛教
  • 观无量寿经大意07-阿弥陀佛在哪里
    这时候世尊又对韦提希说:“你知道吗?阿弥陀佛离此不远。”《阿弥陀经》上却说:“从是西方,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,其土有佛号阿弥陀。”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才对呢?对我们这群凡夫俗子而言,阿弥陀佛无疑是远在天边。有朝一日乘上人造卫星,来个太空漫游,也不见得能找到这西天的乐园。那么世尊何以又对韦提希说“阿弥陀佛离此不远”?这和某些宗教所说“道在我们
相关推荐
  • 禅修方法及注意事项有哪些?
    打坐经验久了的人,不管林下水边、岩洞塚间,都能够安然入定;但是初学的人,最好选择在室内,远离吵杂的地方,比较能够收到效果。室内的灯光不可太亮,以免刺眼;也不可太暗,以防昏睡。最好能摆设佛像,燃香供佛,以摄心提念。坐禅的位置,避免直接通风,以免引起伤风的毛病。除了环境之外,饮食、衣著也要注意。吃完饭一小时之内,不好打坐,因为此时血液都集中于
  • 学佛要在运气好时,打坐要在精力旺时!
    像你们又修道又学佛又学密宗,其实我当年也一样,反正有道我就拜。密宗也好,显教也好,我都搞了很久,最后我一道都不道,才晓得道原来还在我自己,我何必外求呢!可是不先经过那些冤枉路,死不了心。所以现在这些在家出家的同学,想要到外面学,我说赶快去!赶快去!因为我有过经验的,引用憨山大师一句话,是 “ 以绝他日妄想 ” 。你现在趁年轻学完了,将来年纪大
  • 其实我们一直在假装修行
    ‌午后的禅堂,首座和尚正在打坐,一个小和尚却躺在禅凳上睡觉,还发出呼呼的鼾声。这时,老方丈推门走入禅堂。小和尚听见声响,微微睁眼瞟了一下,翻个身继续睡。首座和尚则目不斜视,打坐用功。“啪!”只见老和尚举起香板,重重打下去!香板落在首座和尚的肩头。首座和尚大为不解,忍不住问:“师父,我在打坐,他在睡觉,为何您不打他,却来打我?”方丈不由分说
  • 真正在禅修的人, 需要具备哪些气质呢
    一个打坐修行人, 真正在禅修的人,要具备几个气质:第一个、英雄气。真正的修行人,他是很有担当力的,是敢承担社会责任的。不是一个逃避的人。第二个、山林气。你学禅,可以提得起,也能放得下。英雄气,提得起,山林气,放得下。一个人,社会不用他,他也可以玩得转,也可以活得很喜悦,所以他是可进可出的,他是要收放自如。第三个、书卷气。自古未有神仙不读书
  • 打坐修行时人体的筋脉形状
    ‌《母续》云:“人体在母胎成长时,最初形成的就是人的腹部与两只眼珠。”人体最初形成的就是两只眼睛以及腹部。两只眼睛:五元素之眼、明灯眼,五大眼起到五大元素形成的作用,成为五大根源;明灯眼起到形成摄持脉的作用,逐步形成智慧脉。到了腹部三脉就分别形成,产生左脉、右脉、中脉三脉,《母续》里称其为方便脉、智慧脉与不二脉。烦恼脉:人的体内主要有形如
学佛
热门内容
  • 探索生命奥秘-静修打坐(深度解读)
    ‌静坐修心开智养生,静坐可以澄清思虑,增进健康,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。静坐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,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,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。静坐能使精神力统一集中,从而进一步促使体气和平,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术,默坐澄心,将妄念逐步淘汰,妄念愈淘汰,正念愈得提炼,由精神集中所发生的体上阳和之气,更有补虚导
  • 打坐的修身悟道原理
    ‌就像莲花开放的时候都是在清晨。早晨我们起床以后,发现莲花都开了!为什么中午以后,到了傍晚,莲花苞就都关闭了呢?因为午时一过,能量往下走了莲花苞就关闭了。等到子时一过,能量又往上走了,莲花苞又全都打开了。我们人体生理的机能运转与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样的。道教里面讲:“精满不思淫、气满不思食、神满不思睡”,这里所讲的“精”,是指人体的精力。
  • 空海(惟传)法师:打坐及禅修的意义是什么
    ‌我们要修行,不是只是一个自了汉、自私自利,为什么要修行?就是要让我们不断的净化、不断的提升。真正走在正法,真正走在修行解脱道上,一定是具有慈悲心、具有菩萨心,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净化,你的周遭、我们的世界,就会跟着净化。只要我们越来越祥和、越慈悲,我们的周遭、我们的磁场、我们的附近,就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,所以只要我们在成长,我们越来越好
  • 达照法师:四步教你坐禅入定
    ‌修欲界定先要坐禅,在坐禅的过程中,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,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、四个步骤:第一个叫粗心住。粗心,就是心比较粗。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。粗心住的关键是在“住”上,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。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,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,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,业力去流转。生生世世都如此。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,心很散乱,越坐杂
  • 打坐竟能疗愈很多不治之症
    “坐禅”又称禅修、静坐、打坐,它是佛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,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发展而来。我国传统的静坐养生功法,实际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。据《庄子》一书记载,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,广成子说: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无劳汝形。无劳汝静,乃可长生。目无所视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汝神将守形,
联系方式
  • 微信号:148926
  • kk256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