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佛
  • 佛乘大法讲的是根源的问题,想要解决问题就得从源头下手,这个问题的根源就是要修德大,在这里下功夫。修行跟年龄没有多大关系,如果德不够而且习气一直还去不掉,什么年龄都修不好;但只要习气愈来愈少,德大愈来愈大,那就一定修得好,打坐也会坐得好。像我家老幺,他在国二的时候开始学佛乘大法。那时候没有年纪那么小的人在学,他是最小的一个,第一次打坐就入定
    2025-06-03
  • 原文:念佛须善发心者,心为修持之主。心若与四宏誓愿合,则念一句佛,行一善事,功德无量无边。况身口意三业,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。心若唯求自利,不愿利人。所行之事虽多,而所得之功德甚少。况或再加以倾人害人之意,及自炫自矜之心。则所念之佛,所行之善,亦非全无功德。实属百千万亿分中,仅得一分半分。而其恶念之过,亦复不少。故修行人,皆须善于发心,不
    2025-06-03
  • 真正能看破现象,定力才能提升,而且还要慢慢突破到在任何时间、任何地点打坐,都不会受到限制,也就是随时都很容易入定;然后再一步一步进入二十四小时皆定,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都在定中才行。当你能够二十四小时皆定,慢慢就有机会「住自性佛位」。
    2025-06-03
  • 你应该听过这句「行、住、坐、卧皆是禅」吧,所以在修行上有所谓的「行禅」。我们也有行禅啊!我们的「四妙定禅」,是在行、住、坐、卧间,它是「游戏神通三昧」法门里的其中一个法门。行禅、住禅、坐禅、卧禅是循序渐进的,要看你的因缘适合哪一种禅;有些人站着容易入定,有些人坐着容易入定,有些人躺着容易入定。所以行禅是有的,为了要修定力,你用什么方式都可
    2025-06-03
  • 释迦牟尼佛不是在修卧禅,那是祂快要入灭了才会这个样子。一般佛家不讲卧禅,道家比较重视卧禅。综观历史,佛家很少讲卧禅,也几乎没有一个人因卧禅而成就的;但是道家就很多,譬如宋朝的陈抟就是修卧禅的。他一睡千年哪,所以他当仙人!我看你睡十二小时就会觉得很累了吧!
    2025-06-03
  • 有一句话说「若问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;欲问来世果,今生做者是」,来讨债的人真的是冤亲债主吗?如果是心业召感,那事情正在发生时,应该如何解决呢?其实这么多的问题,只有一个答案,全部都叫做「业力」。你动了念头,有了行为,有了语言,就叫业力。动了念头是业力的开始,但是还没有真正形成;你有了行为、语言开始,业力就形成了。业力形成以后,什么时候发出来
    2025-06-03
  • 所谓的欠人家、没欠人家,这是很难算的,也没办法算,而且我们总是落入差别相的角度来看它。比如讲「七世夫妻」,即使真的有七世夫妻,他们里面很多因子也已经产生变化,不晓得跑哪里去了;因此,以凡夫所认定的夫妻来讲,七世夫妻是不可能的事,一世夫妻就不得了了!所以,因缘变化和实际情形差距很大,而我们受限于很多旧有的观念,才以为因缘就是那么单纯。例如,
    2025-06-03
  • 某一部分是,但女众不是全方位的业障都重,这从我们佛堂的女众多于男众就可证明。若真的业障重,到了佛堂门口就又回家去了,哪有可能继续留下来修行呢?但女众确实有某方面的业障比较重,所以应深切觉察自己的缺点及问题所在,针对问题点下手才好,所谓「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」就是这个道理。男众如果继续沾染女众婆婆妈妈、不干脆的个性,又不改习气的话,下辈子再到
    2025-06-03
  • ‌简单地说,人的「命」和「运」是两回事,「命」是您生下来本有的意识,就是人类思维的第六意识。「运」也是我们的潜在意识,随着时空流转,际遇也会有所改变。禅修的清净观想方法,可以清净第六意识,让您有正确的观念,符合中道,「命」自然就可以改了。「运」其实是我们的善恶业力,禅修中的清净力量可以让「业」清净,只要「业」清净了,推动运转的善恶力量就会
    2025-06-03
  • ‌任何人都可以禅修,因为每个人的智慧都是一样的。有些自认为聪明的人反而会被自己所学的知识障碍住,产生很多疑问,便无法观察自己内在的变化,自然进步就慢了。禅修时不妨把一切问题先放到一边,从禅修中去体验、去印证。
    2025-06-03
  • 修持不论早晚,任何时间都可以,但最好是在吃完饭半小时后。每次修练的时间,长一些固然更好,但不必刻意求长,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,循序渐进,可从每次30分钟逐渐延长,每日持续不断,便会有收获。
    2025-06-03
  • ①宽衣松带,摘下手表、眼镜、首饰等。女士勿穿高跟鞋。在秋冬寒冷时,着衣要多一些,以免受凉,两腿须盖好,避免膝盖受风。②选择安静、干净和避风的环境。窗户宜开,使空气流通,但要注意避免穿堂风;门最好能关闭,以免受到干扰。③禅坐可在凳上或床上,坐处以平坦为宜,可铺被褥或垫子,以便于久坐。④情绪不稳定(如过悲、过喜、盛怒之下)不宜勉强禅修,待心情
    2025-06-03
学佛
热门内容
  • 探索生命奥秘-静修打坐(深度解读)
    ‌静坐修心开智养生,静坐可以澄清思虑,增进健康,是修养身心的一种重要方法。静坐在生理方面可以使血液运行优良,在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,而促使心理现象的健康发展。静坐能使精神力统一集中,从而进一步促使体气和平,静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锻炼术,默坐澄心,将妄念逐步淘汰,妄念愈淘汰,正念愈得提炼,由精神集中所发生的体上阳和之气,更有补虚导
  • 打坐的修身悟道原理
    ‌就像莲花开放的时候都是在清晨。早晨我们起床以后,发现莲花都开了!为什么中午以后,到了傍晚,莲花苞就都关闭了呢?因为午时一过,能量往下走了莲花苞就关闭了。等到子时一过,能量又往上走了,莲花苞又全都打开了。我们人体生理的机能运转与自然界的植物是一模一样的。道教里面讲:“精满不思淫、气满不思食、神满不思睡”,这里所讲的“精”,是指人体的精力。
  • 空海(惟传)法师:打坐及禅修的意义是什么
    ‌我们要修行,不是只是一个自了汉、自私自利,为什么要修行?就是要让我们不断的净化、不断的提升。真正走在正法,真正走在修行解脱道上,一定是具有慈悲心、具有菩萨心,所以只要我们能够净化,你的周遭、我们的世界,就会跟着净化。只要我们越来越祥和、越慈悲,我们的周遭、我们的磁场、我们的附近,就会因为我们的改变而改变,所以只要我们在成长,我们越来越好
  • 达照法师:四步教你坐禅入定
    ‌修欲界定先要坐禅,在坐禅的过程中,依据心态的不同分几个步骤,就是入禅定之前的四种状态、四个步骤:第一个叫粗心住。粗心,就是心比较粗。粗到连自己在想什么都不知道。粗心住的关键是在“住”上,心能停留在一个境上。我们平常的粗心是住不了的,念头像洪水一样冲过来,不由自主地随着环境,业力去流转。生生世世都如此。我们刚开始学习打坐,心很散乱,越坐杂
  • 打坐竟能疗愈很多不治之症
    “坐禅”又称禅修、静坐、打坐,它是佛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炼方式,最早由古人的散坐和跪坐演化发展而来。我国传统的静坐养生功法,实际最早可追溯到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。据《庄子》一书记载,黄帝曾向名叫广成子的人询问学习长寿之道,广成子说:“无视无听,抱神以静,形将自正。必静必清,无劳汝形。无劳汝静,乃可长生。目无所视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汝神将守形,
联系方式
  • 微信号:148926
  • kk256@qq.com